漢字在詩詞文學創作形式上的靈活性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hanze) in versatility of creative writings
吳麟
lin l. wu
因為漢字有聲意結合,音同意不同的特性,所以在文學創作上有極大的靈活性。譬如說,在文學作品上除了傳記,散文,小說,經典,及歷史文獻之外,在中國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表現得最為驚艷,多彩多姿,和扣人心弦的文學創作,就是詩詞。因為漢字是單字,單音,單意,使詩詞的創作不僅是在形式上可以靈活的變化,並且在文學的內含上,往往寥寥的幾個漢字,就可以勾畫出無限的意境。
中國早期的詩詞多來自民間的歌謠,其實今天在中國不同民族聚居的地方,仍可以聽到具民族特色的民謠。民謠本身就是詩,就是詞,就是歌的來源。它往往不拘形式,但音律優美,內容動人。中國早期的詩經就是來自民間的。到了秦漢時期,朝廷利用懂得樂曲的技工,到民間收集民謠和樂曲,加以整理和改良後,做為宮廷享宴,忌祀,朝賀時演奏和演唱之用。訓練樂工和收集民歌所設立的官署,稱為《樂府》。《樂府》收存的詩歌稱《歌詩》,到魏晉時改稱《樂府》。因此早期的詩歌是沒有作者的,並且詩歌的形式,多變化是沒有嚴格規律的。到了唐代,詩詞成為科舉應試重要的內容,因此對詩詞的形式和韻律,定下了嚴格的規矩,例如 “五言律詩” 和 “七言律詩”。從此開啟了文人對詩詞創作的興趣,造就了唐詩的盛世。以下我就不同形式的詩詞,做個簡略的討論,突顯漢字在文學創作上的靈活性和優越性。
中國歷史上留傳下來最早的詩經是《關雎》,據說是三千年前的作品。當然這首詩當時是口傳的。後人才把它用漢字記錄下來。並且記錄的確實年代也不太清楚,不過可以推測是在秦漢的年代,因為直到那個時代,朝廷才設立了官署《樂府》,開始有系統的記錄民間歌謠。二來因為到了秦漢時代,漢字已相當成熟了,所以寫這首詩集所用的漢字,是兩千年前成形的漢字。其中的文字與現代常用的正體漢字幾乎完全沒有區別,其中只有一兩個字,沒跟上時代罷了。因為社會不斷的進步和多元化,文字達意精準度的需求增加了,新增的字彙“採”字今天已取代了同音的“采”字,類似這樣的情形在古文獻裏非常的多,但是在書籍中常保留漢字的原貌,但一般不會阻礙讀者對內含的理解。詩歌中的“荇菜” 我們今天稱“莧菜。這首詩歌一共用了一百六十個字,其實只用了四十六個不同的漢字,卻創造出了一首委婉情深的好詩歌
關雎(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以上這首詩歌原來是一首民謠。最初一定是用某一個地方的方言所唱的歌謠,雖然無法查證,可是當這首歌謠以漢字的形式出現在平面媒體上(紙張或竹簡上)之後,就突破了語言的障礙,成了家諭戶曉的作品了,這也展現了漢字的功能。如果沒有漢字,拼音文字是很難成就一個方言的民歌,經過兩千年仍舊沒有喪失她的媚力,否則《關雎》一定失傳了。
另一個繼詩經之後古代創作的詩體,有《楚辭》。楚辭是收集戰國時代楚國的民間歌謠,或是由文人創作的詩詞。無論是民間收集的或是創作的,都是反映當時人民生活在戰爭頻繁和艱困複雜社會中的感觸,以歌唱的形式,舒發內心情感的詩詞。楚辭的形式變得比詩經更靈活,尤其是詩詞的篇幅,長短無侷限。最典型的例子是曲原的《離騷》有兩千多字。以下的《國殤》僅僅用了一百二十六個字,道出了整場戰爭壯烈的情景。這也是用兩千多年前漢字傳寫的,不但我們可以閱讀它,也不必把它譯成所謂的白話文,因為當時許多的詩歌都是用白話唱的。
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壄。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中國歷史中詩詞文學創作的全盛時代,有所稱的 “唐詩”,“宋詞”。因為到了唐代,詩詞被納入了朝廷科舉考試重要的內容。據說唐代士子應試,先將所作的詩文呈給在朝的知名人看看。若被看中,得到贊揚,登科就不難了。譬如在宋人詩話裏對朱慶餘應試的記載說《慶餘遇水部郎中張籍,因索慶餘新舊篇什,籍之懷袖而推贊之,遂登科》。下面就是朱慶餘這首知名的七言絕句律詩〈新嫁娘〉。所謂的絕句,一則它的篇幅一般較詩短,二則詩的創作是參照樂府的形式而作的,也就是適於隨音樂演唱的詩歌。因此有不少絕句,是先有了音樂後才作的詩,許多是當時西域流行的樂調,意境非常優美。絕句和律詩一樣有五言和七言。以下如杜牧的《秋夕》,張繼的《楓橋夜泊》,柳宗元的《一江雪》,孟浩然的《春曉》和李白的《夜思》。
新嫁娘(七言絕句)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秋夕(七言絕句)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捕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楓橋夜泊(七言絕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野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江雪 (五言絕句)
千山飛鳥絕,萬徑人跡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春曉(五言絕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夜思(五言絕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代是五言和七言律詩的全盛時代,幾乎所有的律詩都是文人的創作。韻律和詩體的形式都有嚴格的規律,可是並沒有對詩詞的內含和情感的發揮產生任何的侷限。詩體的長短沒有限制,可由詩人盡情發揮。譬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又稱七言古詩,有八百四十個字,王維的《桃源行》有二百二十四個字。但多數的律詩是四十個字的長度,如杜甫的《客至》,李商隱的《無題》,杜甫的《春望》,李白的《送友人》。
客至(七言律詩)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尊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無題(七言律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來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春望(五言律詩)
國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扺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送友人(五言律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舊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歷史上另一類詩詞文學創作重要的形式,是所稱的 “宋詞” 和 “元曲”。宋詞有不同的歌曲形式,稱作 “詞牌” ,如《水調歌頭》,《滿江紅》,《念奴嬌》,《浪淘沙》,《擊蛇笏銘》等。略舉以下幾首不同歌曲形式(詞牌),文學精華的好宋詞,如岳飛的《滿江紅》,李煜 《浪淘沙 之一》,文天祥的正氣歌《擊蛇笏銘》。
岳飛 《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狀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耻,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擄肉,笑談喝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李煜 《浪淘沙 之一》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 一饗貪歡,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正氣歌《擊蛇笏銘》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 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元曲可分成散曲和雜劇兩類。漢人在蒙古的統治下,破壞了漢人原有的文化,文人和漢文學的價值遭到篾視。可是另一方面,以往不受重視的民間通俗歌謠和曲調,卻發展起來代替了原來的文學地位。元曲來自“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随着元滅宋,入主中原,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地區流行開來。元曲有嚴格的格律形式,稱 “曲牌”。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韻律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如 《越調》,《秋思》,《南呂》,《北呂》,《中呂》,《雙調》等。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增加文字,部分曲牌還可增語句,與律詩绝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字數最少的一首稱為標準定格。以下列舉幾首知名的元曲,以窺元曲的風格,和漢字在文學創作上的靈活性,如馬致遠的《天淨沙》和《四塊玉•嘆世》,橋吉的《雁兒落帶得勝令》,中吕•姚燧的《醉高歌•感怀》。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離亭宴煞(秋思)
蛩吟罷一覺才寧貼,雞鳴時萬事無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看密匝匝蟻排兵,亂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蓮社。
愛秋時那些:和露摘黄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红葉。想人生有限杯,渾兒個重陽節。
嘱咐你個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雁兒落帶得勝令 (雙調)
黄花開數朵,翠竹栽些個。農桑事上熟,名利場中捋。禾黍小莊科,籬落放雞鵝;五畝清閒地,一枚安樂窩。行呵,官大優夢大;藏呵,田多差役多。
醉高歌•感懷(中吕)
十年燕月歌聲,幾點吳霜鬢影。西風吹起鱸魚興,已在桑榆暮景。十年書劍長吁,一曲琵琶暗許。月明江上别湓浦,愁聽蘭舟夜雨。
四塊玉•嘆世(南吕)
两鬢皤,中年過,圖甚區區苦張羅。人間寵辱都参破。種春風二頃田,遠红塵千丈波,到大來閒快活。帶月行,披星走,孤館寒食故鄉秋。妻兒胖了咱消瘦。枕上憂,馬上愁,死後休。
從以上中國詩詞文學發展的過程可得到的結論是;一,詩詞文學最初的來源都是來自民間,不同的民族都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歌謠。歌謠都是用各民族的方言唱的,經過以漢字的形式記錄在平面媒體上之後,突破了語言的障礙,可以用不同的方言演唱,變成了整個中華文化重要的資產。二,由於漢字在寫作上的靈活特質,使詩詞的創作,無論是在韻律或結構上,可以靈活的變化,因此使唐詩,宋詞,元曲,程現了完全不同的文學面貌,但是在意境和情感的表達上則完全不分上下,這是拼音文字所辦不到的。三,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多元化,為了文字表達的精準度,增加了新的字彙,使詩詞在創作上可以避免口語上,累贅的文字,創造出簡短優美的句形。
漢字的發展決非一就而成的,一定經過了“過渡階段”。在戰國時代,東周的早期(約公元前770年),諸侯國尚有一百四十多個,分佈在整個的中原地帶,南至今天的四川省(蜀國)北至遼寧省(孤竹國)。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各國一定都想要發展自己的文字,一定有傾向拼音的(今天中國仍有拼音文字,如滿文,藏文,回文),有漢字,一定也有類似漢字的拼音文字(因為當時字彙數量的限制,一個字用作幾個不同的字意,有點像今天的簡體字)。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只留下了棣書漢字,其他的文字都被消滅了,雖然至今無法查證,不過今天在古文獻裏,仍可看到類似的痕跡,如“采收和採收”,“前后和前後”,“雜志和雜誌”等。今天在網站上可以看到許多用簡體字翻譯的詩詞,如果讀者是有正體字素養的民眾,立刻會感受到用簡體字翻譯的詩詞,在詞意表達上和字意結構的邏輯上,出現了問題,破壞了詩詞的美感。我舉一個例子,如果把岳飛《滿江紅》的前兩句譯成正體和體簡體,做個比較,看看會有什麼問題。
正體字;怒髮衝冠,憑欄處,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简体字;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壯怀激烈。
我們將以上紅色標示正體和簡體對應的用字做個比較和討論。簡體字的 “发” 和 “冲” 實際上都有兩個不同的字意。一個是 “頭髮” 和 “發生”,另一個是 “衝撞” 和 “沖洗”。因此由不同的思維和解讀 ,第一句可寫成《怒發沖冠,憑欄處》,因此喪失了漢字信息傳達的準確性。 “欄” 與 “懷” 都是聲意結構的文字。“懷” 字左邊的豎心旁(部首)是表意的部份,右邊“褱”的部份是表音的部份,在同一個聲意結構的字群裏還包括 ,壞,櫰,褱,瀤,等字。同樣 “欄” 左邊的“木”旁是意,右邊的 “闌” 是音同時還有隔開和遮闌的意思。在同一個字群裏還有,蘭,闌,瀾,爛,鑭,攔,等字。因此這兩個正體字除了代表一個發聲的文字外,它還有視覺上的信息和結構上的邏輯性,和可以窺見同一組字群裏其他的字體。簡體字則失去了這些特性。因為漢字是寫形意的文字,它本身就是藝術文化的一部份,與詩詞結合在一起,襯托出無限的意境。
最近一百多年間,為了模仿西方的文化,許多中國的文學作家開始寫白話詩,或稱新詩。其實中國自古的詩詞當時都是白話作品,因為許多是民間創作的。唐宋的詩詞我們今天都看得懂,不過是設了一些韻律的規矩,使作品能超越方言的障礙,成為各民族共享的文學作品。近代的詩文創作,所稱的新詩,如徐志摩和謝冰心的詩集,在藝術上並沒有超越唐宋的作品,只不過是更接近當代北京的口語罷了,卻反而降低了超越語言的功能,如;
謝冰心《春水》
春水又是一年了,還這般的微微吹動。
可以再照個影兒麼? 春水溫靜的答謝我說;
我的朋友, 我從來沒留下一個影子,不但對你如此。
徐志摩《偶然 》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漢字與漢語〈甚至包括方言〉是兩千多年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由語言,文字,和文學相互琢磨而成的產物。因為漢字的特性,造就了許多文字簡短語意深長的成語,因此使漢語增加了許多簡短而優美的句型。
為了難以將漢字和漢語拼音化,曾經有語言文字學者提到廢除漢字漢語的想法,如果真要採取如此的手段,卻是一個可行的政策。因為幾乎世界上所有的語文都是拼音的〈除了中國和日本〉。因此可以採用一個現成的語文,無須大費周章的推行漢字改革了。世界上有不少的國家採用了英語和英文,如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及其他英語系統的國家。為甚麼中國沒有這麼做,因為主要是漢字除了具有超越語言的功能外還承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藝術,和文化的内含。這些資產是拼音的語文無法承載的。因此繼承漢字的價值,繼續發揚光大,是個最佳的選擇。文字和文化也避免不了物競天擇原則,如果漢字失去了它的功能和價值,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恐將成為達爾文進化論下的犧牲品了。
我們必須明白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兩個核心價值是:〈一〉漢字的共識,超越了語言與族群之間的障礙,〈二〉儒家文化的共識,超越了宗教之間的障礙。這也是未來追求世界和平最可靠的基礎。
半個多世紀以來,支持漢字改革所持的最有份量的理由是,文字要與口語一致,因此陷入了拼音文字的陷井。常有批評說,嘴裡說的是北京話,寫的卻是文言文。其實這樣的說法太言過其實了。以詩詞為例,都是來自民間當時口語唱的歌謠,藉漢字的優異功能,可將一個地方民族的詩歌,寫成不同民族可以用自己語言享受的作品。因此在亞州大陸上形成了一個中華民族。我們必須將它繼續發楊光大,纔能避免這片亞洲大陸陷入歐洲十九世紀之前群雄並起的局面。此言絕非聳人聽聞,如今中國週邊同一儒家文化圈國家之間缺乏間互信的問題,就是一個警訊。
我在此將“漢字”和“漢語”兩個詞之間的概念與由來的不同之處略加說明:“漢字”是中國中原的民族,漢族,所創造的文字,到了漢代將它發展成了楷書,並且在文字的書寫方法,結構,和字體,形,聲,意,表達的組合上都已成熟和規範化,促成了不同民族及語言所共同使用的文字。“漢語”是在辛亥革命之後民國之初,為了推行全國語言統一,選定北京話為全國統一用語,稱“國語”此前稱“官話”。一九四九年後在中國大陸稱它為“普通話”。七零年代中國大陸為了配合漢字拼音化的政策,把“普通話”改為“漢語”。因此“漢字”是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漢語”則是語言統一政策下產物。
吳麟
lin l, wu
professor emeritus
department of plan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california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