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国语”在台为何被刻意弱化-大白菜官网

[日期:2007-03-26] 来源:网络  作者:本站综合 [字体: ]

 

资料图片:台当局日前推动“去蒋化”,蒋介石铜像被切割得惨不忍睹。

    汉语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当地居民普遍说得挺不错的,许多台胞谈起此事颇为自豪,认为这得益于过去几十年岛内推广“国语”有力度。但这种局面看来要遭遇尴尬了。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当局近日提出一项法案,要把“国语”改称“北京话”,与闽南语、客家话、原住民语等十多种语言并称并列为所谓“国家语言”,其官员声称此举就是要“去除国语、方言的概念”,让上述语言“一律平等,禁止歧视”。如此,“国语”的提法将在岛内成为历史名词,其在台湾作为惟一“官方语言”的地位,正进一步面临挑战。

    一直用得好好的语言,有人想拿它开刀,已不是第一回了。不是吗?岛内早有人妄称,为了彰显“与大陆决裂”,台湾要改用英语为“官方语言”;有政客公开宣称,自己“只讲台语绝不讲国语”;有人甚至叫嚣,要创造一种类似日文的“台湾文字”来取代汉字。实践上,风行数十年的《国语推广办法》前一段被废除,相关工作明显弱化。台当局在公务员考试中,早已开始用闽南语发音来命题了。

    台当局近日提出的法案引起许多批评。不少人担心多种语言并列后,在很多场合将可能各说各话、“鸡同鸭讲”,造成很大困扰。面对质疑,主管官员一再表白说此法案“不是去国语化或去中国化”。但其弱化“国语”、为推动多种“官方语言”铺路的潜台词,呼之欲出。

    当今世界,语言多到几千种。大的语种越来越大,学习使用的人愈来愈多,这是趋势。全球范围中文正热,为何有人偏要逆势而上呢?放在台岛的环境去看就不奇怪了。近来台当局搞“去中国化”几近歇斯底里,甚至一见“中”字就欲去之而后快,有关的名称、标记、文化符号,能改就改,或以“台独”思维来修改表述一番。于是,许多传统被颠覆:中国历史被“腰斩”为二,部分列入世界史,依其逻辑,《红楼梦》是清代作品,就要列为“世界文学”了;修改后的教科书,刻意淡化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甚至只字不提。

    这些行为触犯众怒,台当局为何还要利用行政资源强推?其实,制造话题挑起争议,撕裂族群,争取深绿选民的认同,是他们一惯的选举策略。还有更深一层的政治算计,他们认为这些小改动不太起眼,反弹不那么大,但积少成多,可伺机“大改”。正是透过持续的小改,他们不断在文化上与大陆进行区隔,试图加大两岸文化差别,使台湾民众弱化中国情怀,在文化观念上淡去那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以便“独派”建立排他性的“台湾主体性”。试想,如果两边的文字不同、语言不通、文化价值观迥异,隔阂将比台湾海峡还要深,“文化台独”者日思夜求的就在于此。

    然而,中国文化的底蕴绝不是想去就去得掉的。语言方面,“台语文化”的深处是深厚的闽南文化渊源,客家话更是处处保留中原文化的履痕,其深层意识的连结谁能切断?为捞选票硬行切割,触犯了文化逻辑,是不会得逞的。“正名”、改名、修改各种表述,实际都是在刨根。在进行深耕细作式的“文化台独”之际,不要忘了,失根的兰花很快会枯萎。(人民日报海外版 连锦添 高级编辑)



[1]    
【内容导航】
第1页:“国语”在台为何被刻意弱化
第2页:台当局拟订新规:"国语"、"方言"将成历史名词
第3页:台当局试图推动“去国语化”遭“立委”痛批
第4页:扁慷慨激昂催“正名” “中钢”员工脸色难看
第5页:台湾邮政被大陆归为地方邮政 台当局束手无策
第6页:台当局“去孙中山化” “国父纪念月会”改名
第7页:台“国父纪念馆”网站主角竟然不是孙中山
第8页:蒋介石铜像遭粗暴切割 国民党:文明的耻辱

阅读: 次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大白菜官网的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大白菜官网的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大白菜官网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 】 【 】 【 】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