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胡子的《井田汉字学》将“八、丷”视作“零件”,而且是“字元级别”的零件,很容易实现“字母化”的。如下图:
为什么《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汉字基础部件表》第3个“基础部件”是“八”呢?难道也是因为“八”是《汉字基础部件表》中组字频率第3高的部件吗?
这一次答案是否定的。
基础部件“八”之所以能高居第3位,离不开另一个高频部件“丷”的大力支持。所以准确地说,《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汉字基础部件表》中第3组基础部件是“八、丷”。
该规范中“八”的例字是“扒分兌兴夋”,“丷”的例字是“半兑来兽”。
再粗枝大叶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到一对长得极其相似的字:“兌”与“兑”,它们其实是新旧字形的关系,“兌”是旧体字,“兑”是新体字。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丷”,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丷,bā,古同‘八’,一般用作偏旁。”难道“八、丷”是“同源”关系?这个问题真值得探讨一番。
拥有基础部件“丷”的现代汉字大多和“兑”的情况类似,比如说:送、朕、酋、蹲、遵、奠、撙、遒、兼、謙、濂、縑、嫌、鐮、益、縊、隘、鎰、溢、曾、僧、繒、憎、增、贈、卷、蜷、券、拳、圈、倦、半、胖、伴、判、拌、平、秤、砰、枰、坪、萍,它们曾经都有旧字形,旧字形中“丷”为“八”。
gb13000.1字符集中还保留了一部分旧字形:脫脱、稅税、悅悦、蛻蜕。
“丷”的例字中“半兑”的旧字形和“八”脱离不了关系。
至于“来、兽”的旧字形“來獸”则另当别论了,由此可见,“丷”并不全部来源于“八”。
再说了,现代汉字中的基础部件“八”有多种来源。时间不早了,明天继续吧。